对于美,每个人的眼界不一样,感受也会有所不同。它没有确切的定义,总体来说就是看着舒服、养眼,同时能与心灵产生共鸣。
说一个咱幼儿园的小故事:某次的“六一”表演,有部分积极的家长早早就来到幼儿园,并坐在了最前面的位置。轮到该班上的演出时,佳妈指着自己的女儿问坐在旁边的煊:“煊,你看我们家佳漂亮吗?”
煊不加思索:“我觉得桐漂亮。”
佳妈紧追不舍:“你再仔细看看嘛。”
煊看着舞台上的表演坚持自己的立场:“我还是觉得桐漂亮。”
“你看清楚点,看我们家佳。”
“嗯,好吧,那家佳也漂亮吧。”煊万般无奈地说。
当时听到的家长都笑开了花。
可见一个孩子对美也是有感知能力的,这种能力会随着我们家庭背景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慢慢有所改变。
如果从小让孩子徜徉在美妙的文字与音乐中,再加以艺术的薰陶,让孩子在文学、美术、音乐、舞蹈里滋润成长,这些美好的东西会给予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,乃至影响到未来的幸福生活。
而这些正是我们那个年代童年里最缺乏的,以至于我们现在过得很粗糙,对事物的感悟能力很弱,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。
美,在生活中无处不在,只是现代人被匆匆的步伐以及快节奏的生活覆盖。很多时候只要慢一点再慢一点,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,幸福就在身边。
对美的感受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指数,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。
大自然的美是天然无雕饰的,我提倡让孩子与大自然多接触,一来可以学会观察,二来感受着大自然的和谐美。
树叶、花儿、蓝天和白云,这些美好的天然色彩冲击着孩子的视觉神经,不带一丝人工痕迹,以及天然花草香丰富了孩子的感官。
都市里的博物馆、画展、古典芭蕾、音乐剧等都能启发孩子对美的思考,通过这些艺术精华,和孩子一起探究它们背后的时代,从而了解历史以及历史人物,还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能力。
越伟大的艺术和文学,越有能力使人对现实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反省,让人看了又看,听了又听,似乎永远可以获得启发与满足。
这种美感素养教育简称美育。只有在生活层面有了美感素养,在精神层面上才会有向上垂直发展的动机,也才可能对文学与艺术的思想内涵有更为真切的掌握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她会渐渐懂得,岁月会夺走青春与容貌,唯有内心深处那份成长慢慢沉淀、内化是属于自己的,谁都无法带走,而美丽亦会伴随她一生。
评论